2025年6月27日,南京大学燕红教授、郑州大学陈学年教授、马艳娜研究员应邀来校交流,并作学术报告。报告会在逸夫楼A111会议室举行,由智能材料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聂永教授主持,智能材料与工程研究院以及相关学院的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燕红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碳硼烷的衍生化及应用潜能”,主要讲述通过过渡金属、光、电等催化手段选择性活化碳硼烷惰性B-H键的方法及机理,并重点阐述了相关产物在发光、光热治疗、硼中子俘获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潜能。陈学年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硼烷参与以及介导的有机化学反应”,主要介绍了一系列硼氢化合物特别是丙硼烷(B3H7)影响与之配位的N-杂环化合物的性质,使其发生不同于游离N-杂环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以及相关硼烷化合物在有机合成方面的应用。马艳娜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邻碳硼烷选择性B(9)官能团化”,主要介绍了利用亲电取代和钯催化B-H键活化等策略实现了邻碳硼烷的选择性B(9)官能团化及其机理研究。
报告结束后,三位专家与研究院师生就相关专业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燕红,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1996-2005年分别在瑞士Neuchatel及德国Bayreuth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美国Notre Dame任副研究员,美国Nanova Inc.任高级材料化学家,2005年应聘为南京大学教授。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5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2022年被评为山东省“泰山领军人才”。科研工作包括金属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先进功能材料及药物化学。在惰性键活化及功能化方法、含硼发光材料及硼中子捕获疗法抗癌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已在包括Sci. Ad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等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0篇,获授权15个国内发明专利。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包括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等),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及企业项目等。为美国化学会杂志Organometallics 国际编委,国际硼化学会议顾问委员。
陈学年,郑州大学化学学院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学科骨干特聘教授。河南省硼化学与先进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化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配位化学和硼化学研究,主要工作包括胺硼烷、笼状硼烷、硼烷有机反应、硼基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在硼烷化合物的合成和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2013年回国后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联合重点基金和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国际重要杂志期刊已发表200余篇论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多次应邀在国际、国内会议做大会和邀请报告。
马艳娜,郑州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本硕博均就读于兰州大学,于2017年6月取得博士学位,导师杨尚东教授。2017年7月加入河南师范大学,加入河南省硼化学与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陈学年团队,并于2021年3月调入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元素化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硼烷化合物参与的有机反应及碳硼烷的选择性官能团化,在碳硼烷的选择性能团化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Acc. Chem. Res., Chem. Sci., ACS Cat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研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河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一项河南省联合基金培育项目。


